圆明园的毁灭 课文,圆明园小学课文原文

诗集 2023-11-15 22:55:39 75

圆明园的毁灭 课文?主要内容如下:本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毁灭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和对侵略者野蛮、无耻行径的无比痛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那么, 圆明园的毁灭 课文?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圆明园的十大珍贵文物

概括圆明园的毁灭的第5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圆明园的毁灭》主要内容、段落大意、中心思想

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

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指出圆明园毁灭的损失无法估量。

第二段(第2至4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的景物和收藏的历史文物。

第三段(第5自然段):讲述英法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的强盗行为。

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重点描写圆明园昔日辉煌,揭露了帝国主义的野蛮罪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

概括圆明园毁灭的主要内容

概括圆明园毁灭的主要内容

第一自然段概括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第二至四自然段详尽的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精炼·准确的语言介绍圆明园毁灭的经过. 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2.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叙述内容的.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圆明园的毁灭》3、4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简洁的概括

主要内容为:作者描述了圆明园独特的建筑风格、景观,以及园内珍藏的历史文物。

 圆明园的毁灭 课文,圆明园小学课文原文

《圆明园的毁灭》原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行径的无比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圆明园是怎样一座园林,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二是强盗们肆意践踏毁坏圆明园的罪恶行径。

通过一美一惨,爱恨交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圆明园于咸丰十年,即1860年的10月,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页屈辱史。至清代中叶,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已大大落后于西方,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1840年(道光二十年)西方殖民主义者挑起侵华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随后国内又爆发了反抗清王朝统治的“太平天国”。

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先在广州两度挑起战端,但未达到予期愿望。为了对清政府直接施加压力,就决计陈兵京城。

侵略军于1858年5月近逼天津,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俄、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1860年(咸丰十年)7月,英法侵者军舰队再次闯到大沽口外。

语文人教版圆明园课文

文章通过重点描写圆明园昔日辉煌,揭露了帝国主义的野蛮罪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

这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段落大意: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指出圆明园毁灭的损失无法估量。第二段(第2至4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的景物和收藏的历史文物。第三段(第5自然段):讲述英法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的强盗行为。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反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公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的毁灭 课文,圆明园小学课文原文

14课《圆明园的毁灭》课文

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

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2]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扩展资料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60年9月19日,英法联军在八里桥击败了僧格林沁率领的蒙古骑兵,直犯北京。当时,咸丰皇帝居住在圆明园。9月22日,咸丰皇帝在圆明园安佑宫告别列祖列宗后,离开了北京,到承德避暑山庄“狩猎”。

英法联军得知咸丰皇帝在圆明园的消息后,绕过了北京城,来到安定门、德胜门,并在此击败了僧格林沁。10月6日晚上7点左右,法国军队最先来到圆明园,咸丰皇帝早已离去。

法国军队赶走了守卫圆明园的清军,进入了圆明园。

所有的人,都被圆明园的华丽和奢侈所惊呆。

 圆明园的毁灭 课文,圆明园小学课文原文

圆明园毁灭的详细资料

主要内容如下:

本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毁灭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和对侵略者野蛮、无耻行径的无比痛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4课的课文。用反衬手法写是为了通过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来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圆明园的毁灭: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三夜,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以上就是 圆明园的毁灭 课文的全部内容,概括圆明园的毁灭的第5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圆明园的毁灭》主要内容、段落大意、中心思想 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